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推广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我司组织遴选了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20个典型案例,现予以推广。请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
附件: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22年4月12日
附件
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一、 内蒙古自治区部署“双减”背景下教师关心关爱工作。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着力解决教师在思想、情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通过聘任退休教师、家长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及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方式,充实完善课后服务力量。各校2022年春季学期建立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前提下,每周至少安排一次半天弹性休假,也可适当推迟到校或提前离校。课后服务应设立AB岗制度,让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能有效交替上岗,方便教师应急调整时间,对参加课后服务教师,原则上不安排下午最后一节课和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确保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劳有所得。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工作表现、服务质效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补助发放的重要依据。
第一条 十一、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龙泉驿区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支持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文化课程,全区67所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了蜀绣、川剧、舞狮、面塑、蓝染、草编、空竹、陶艺、扎染、烙画、剪纸等50余门传统文化课程,极大丰富了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聘请非遗传承人、高层次艺术人才等校外专业人员近400人深入学校授课,实现每校设置1名文化辅导员、1个艺术工作坊,帮助培养特色文化艺术教师,指导开设多门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和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古镇、生态农庄、旅游学院等文化旅游资源,在课后服务时段组织师生到校园周边文化旅游场馆,开展沉浸式、探究式、项目式课后服务活动,全面丰富育人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精神文化素养。
第二条 十二、 四川省发文部署进一步加强考试和作业管理。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学校发挥考试和作业育人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考试和作业负担。实行学科轮流作业制度,严控作业总量,每周学科类作业不得超过70%,实践探究类作业不得少于30%,探索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减少周末、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纳入省培项目,用三年时间分学段分学科完成骨干教师培训,市(州)完成教师全员培训。规范作业设计及使用行为,学校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基础性作业”,各班级、各学科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确定“个性化作业”。探索改革小学一二年级期末通知单,以关键表现记录、激励性评语和增值性评价等方式,反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鼓励各地各校建设作业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定期向学生提供相关报告,逐步建立学生学业成长档案。
第三条 十三、 江苏省常州市全面改进和加强作业管理。常州市印发了《关于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分阶段提出了相关工作目标任务,系统构建长效作业管理机制。创新作业类型,重视实践性、探究性、体验性作业开发,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同时采用限时作业等形式,保障学生身心投入,提高作业实效。优化每天作业安排,周六学生自主学习,周日为“无作业日”。作业设计基于课程标准,保持“教-学-评”一致性,以学生作业正确率侧面检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作业难易程度。坚持课内布置作业,确保学生准确领会作业要求,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建立选做、免做、缓做、补做等机制。规范作业批改,做到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反馈,并及时进行纠错和讲评。建设校本作业资源库,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推送错题集和变式练习。
第四条 十四、 贵州省遵义市通过“精准化”教学模式提质增效。遵义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部分学校试点推行“学生预习、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监测评价”六个环节的精准化教学模式,促进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相衔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前,学校通过各自信息平台将预习内容以导学单或微课视频等形式推送给学生,由学生进行预习并提交反馈。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备课内容、教学方式,做到详略有度,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内容、结构、过程和方法。在课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学业水平基础,布置分层作业,加强作业批改和反馈,并向学生推送未掌握知识点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巩固提升。及时加强对教学效果的检测诊断,特别是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目标达成和学业质量水平,以及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适应等情况,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第五条 十五、 陕西省西安市多措并举推动“双减”落地。西安市通过采取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等四种模式,共组建“名校+”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共同体928个,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和优秀骨干教师队伍,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办好人民群众家门口的学校。统筹设计并系统推出西安好课堂系列实践载体,包括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品质课程分享、名校优课乡村行、家校讲堂进行时、精品网课别样红、多彩社团动起来、校外实践直通车等多种形式,近两年共举办市级现场观摩活动50多场,单场线下线上参与人数均超过20万。印发《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构建“五育”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为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提供可测可评的科学依据,并将五项管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减轻作业负担等要求细化到评价指标中,推动“双减”要求落细落实。西安市高新区组织开展“家校共育大讲堂”系列活动,每周六开展一期,每期不同主题,由家庭教育专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讲授分享,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解决广大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焦虑和困惑,树立科学教育观念,提高育人水平,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
第六条 十六、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建设学科教研中心提升教研支撑能力。夏津县优化城乡教研系统,建设跨校际联合“学科教研中心”,着力改革教研管理方式,提升教研水平。全县成立了14个学科教研基地,组建28个学科教研中心,汇集400多名优秀教师,构建了以教研室为核心、各学科教研中心为基地的“一心多元”教研体系,搭建县、乡、校、组四级教研共同体。学科教研中心坚持课题研究、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联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学习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等培训,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掌握,帮助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定期开展集中研讨、送课下乡、组织教研论坛,推动城乡教师专业水平同步发展,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