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智库法规速递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234号建议的答复

  工信建议〔2022〕26号
  
  徐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进展
  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经过几年推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在构建完善制度体系、加快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建设运行模式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
  (一)构建完善制度体系
  2016年以来,我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印发《关于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暂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2018年新增)》等文件,形成了涵盖遴选、升级、评估等各环节的完备政策体系。
  (二)加快创新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我部已建设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农机装备、先进功能纤维、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先进印染技术、5G中高频器件、玻璃新材料、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智能语音等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现代中药、硅基混合集成等领域设立了2家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在我部的指导下,各地认定了223家省级创新中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和补充的创新网络。
  (三)创新建设运行模式
  我部指导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的模式运行,打造新型国家级创新载体。创新中心依托公司由领域内主要的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出资成立,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同时组建创新联盟,作为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行业的桥梁和中介。创新中心充分汇聚本领域创新资源,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着力解决单个企业难以攻克的短板弱项,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二、 指导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地区制造业大省,特别是成都市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和基础。我部完全赞同您提出的在成都市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议。我部高度重视指导和推进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与四川省有关单位深入对接,指导四川省特别是成都市依托本地优势产业基础,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四川省已认定了工业信息安全、工业云制造、超高清视频等1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有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位于成都市。
  对您提出支持成都创建工业云制造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议,我部进行了认真研究。前期,我部与四川省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多次沟通,指导其围绕制造业发展急需,从明确目标定位、梳理研发内容、完善组织模式等方面加快推进创新中心建设。但从目前看,创新中心在汇聚本领域创新资源、明确核心任务、完善运行机制、支撑行业发展等方面仍不具备升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基础。
  三、 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对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加大指导力度,推动四川省尤其是成都市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进展,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要求,指导成都市创新能力较强、运行基础较好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与本领域具有创新优势的其他省市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联合,共同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二是通过培训、座谈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宣传,推进四川省依托本省产业基础,加快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汇聚相关领域创新资源和要素,不断探索完善运行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支撑四川省乃至成渝双城经济圈相关制造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010-68205235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