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各有关司局,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四川省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安排部署,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现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2年5月11日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
前 言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主城和成都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区域内生态禀赋优良、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列入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编制印发实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规划”。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铜梁、潼南、荣昌、梁平、丰都、垫江、忠县等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本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基础条件
川渝两地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现拥有8项世界遗产、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4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世界地质公园、23个国家地质公园、3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3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6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8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深入,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科创和产业互融共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重庆、成都国际航空双枢纽建设有序推进,铁路网渐趋完备,高速公路网基本完善,长江黄金水道运输能力逐年提高,基本建成多层次、多样化、网络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跨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建立,资阳——大足、遂宁——潼南、万州——达州——开州、渝北——广安、合川——广安——长寿、城口——宣汉——万源等毗邻片区已率先开展深度合作试点,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下了较好的合作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带来新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为突出,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影响力仍需提升。 此外,新冠肺炎 疫情 也将在一段时期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形成影响 。
第三节 重大意义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模式,为全国提供区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整体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品牌。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为导向,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强化重庆主城和成都的核心作用,引领带动区域文化和旅游统筹协同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发展大众旅游,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区域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积极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加快推进数字文化、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正确处理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全过程,促进绿色旅游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打造富有文化内涵、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区域协调,合作共建。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发挥优势,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显著提升区域文化和旅游整体竞争力。
第三节 建设定位
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增强对全国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强劲、创新活跃的增长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
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跨区域合作,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