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典智库法规速递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经研究,教育部决定启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申报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包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5个类别。
  二、 申报方式
  有申报意愿的高校根据项目申报说明(见附件1),结合工作实际,向所在地省级教育工作部门提出申报,并登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www.sizhengwang.cn)“高校思政工作申报系统”,按照系统提示和相关要求填报申报信息并上传相关支撑材料。
  各省级教育工作部门应登录本系统,为有申报意愿的高校开通账号权限,在本地区有关高校完成网上填报后,根据各类别相关要求予以审核把关和遴选推荐。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按照不超过本地区高校数量15%的比例遴选推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按照不超过本地区高校数量5%的比例遴选推荐(按本比例计算,不足1项的,按1项推荐),并在保证推荐质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不同类型高校。申报系统操作指南详见附件2。
  三、 工作要求
  (一)严格审核把关。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严格程序、严守标准,切实履行好审核职责,确保申报人和申报内容真实可靠。
  (二)加强省级统筹。要根据工作实际和项目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规范推荐流程,确保申报推荐工作公平公正。
  (三)有序推进部署。要精心组织动员高校参与,确保申报工作合理有序、稳步推进。
  (四)提高推荐质量。要从工作基础、能力水平、条件保障等角度,择优确定推荐名单。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要统筹兼顾不同类型高校。
  四、 申报时间
  2022年10月25日-2022年11月15日
  五、 联系人及电话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含技术保障)
  010-58582259,58556152,5855665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010-66096328,66096915


  附件: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申报说明
  2.“高校思政工作申报系统”操作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2022年10月24日
  附件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申报说明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
  (一)建设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引领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建设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分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类型。原则上要求已实施2年以上,注重实践、实干、实绩,具有鲜明的特色性、稳定的持续性、良好的实效性、较强的示范性。
  1.课程育人。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体系化教学改革成果,取得明显成效,并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具有一支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工作队伍协同的教学团队,能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科研育人。将教育引导、价值引领贯穿于科研项目选题设计、立项、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科研团队组建时,有考察参与成员的思想政治表现、师德师风情况的机制和举措。科研进程中,有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和监督体系。项目管理、成果评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和责任落实办法。
  3.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在项目运行方面,具有完善的方案设计,规范的组织管理,良好的育人成效,较大社会影响,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在项目保障方面,有优秀的指导团队、固定的实践基地、有力的条件保障和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4.文化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结合融入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育人模式和育人品牌,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多样的育人形式、良好的育人效果、较大的社会影响。大力创建文明校园,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风学风良好,在本地本校的文化传承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网络育人。注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了师生黏合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围绕网建、网监、网管、网评、网研等工作领域,开展队伍培养培训,已基本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队伍。初步建立了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或认证办法。各类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创新性、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育人导向鲜明、品牌效应显著、运行模式健全、传播效果良好。
  6.心理育人。在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体系化实施机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或必选课,宣传教育活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规范构建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定期开展测评筛查,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机制健全有力,专兼结合工作队伍规模适当、素质良好,专项工作经费充足,办公场地和设备条件过硬,评价考核体系合理。
  7.管理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初步建立了成熟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相关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突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
  8.服务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生就业、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初步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了岗位育人职责、内容、目标和路径。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落实办法,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相关人员爱岗敬业、业务突出、为人师表、甘于奉献,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诉求,有突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