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对“关于高质量发展慈善社工事业的提案”的答复
民函〔2022〕803号
朱晓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质量发展慈善社工事业的提案》收悉。您的提案具有针对性和参考意义,民政部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经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数量超过1万个,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逾40亿元,民政部公开遴选的3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上线慈善项目超过15万个,带动超过500亿人次的网民参与,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已累计募集善款超过260亿元。慈善力量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优抚、灾害救助、科教文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独特贡献。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地方政策支撑的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培育了一支160万余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其中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突破73.7万;搭建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各地在城乡社区、社会服务类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开发设置了50多万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扶持成立了超过1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1万余个,5.3万余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实施了一批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活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卫生健康、突发事件应对、矫治帮教、禁毒戒毒等众多领域。
我们高度重视您提到的对社工价值认识不足、组织运行监管不力、专业服务能力不强、社会资源支持不够等问题。您提出的三点建议对推进慈善社工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 关于积极利用和开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资源,打好优质专业人力资源基本盘
民政部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教育,会同教育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点300余个、500多所职业院校开设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教育部大力加强相关课程、教材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发布高等学校社会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概论"等课程列入社会工作专业课。认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一批高校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认定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工作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在教育部门推进专业教学的同时,民政部始终坚持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要求各地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工作培训体系,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加快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2022年,民政部争取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5000万元,开展包括“数字木兰"乡镇(街道)社工站社会工作者培训在内的社工站助力计划;利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凯瑟克基金等社会资源,支持全国性社会组织研发乡镇(街道)社会工作者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乡镇(街道)社工站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各级民政部门也都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工作摆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重要位置。
下一步,民政部将继续积极会同教育部门大力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计划和项目,为社会工作者提升专业服务技能提供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完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依托线上+线下培训系统,对社会工作者提供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等,进一步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水平。
二、 关于充分利用优质公益慈善资源,深挖支撑行业发展的资源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五社联动"概念提出后,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掘和利用互联网慈善、社区慈善的功能优势,推动“五社联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效施展。民政部将“五社联动"纳入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积极动员引导全国性慈善组织支持“五社联动"项目实施,在前期湖北、武汉疫情期间开展的“五社一心"、“五社联动"项目经验基础上,2022年3月,民政部指导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蚂蚁公益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同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开展合作,共同实施“五社联动"项目,在为重点人群提供困难帮扶、压力纾解、能力提升等服务的同时,积极围绕社区基金的建立、构建线上互联、线下互动的数字化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等内容开展探索试点。指导湖北、内蒙古、河北、重庆、陕西等地出台“五社联动"专项文件,推动浙江将“五社联动"纳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方案之中。杭州余杭区民政局把社区基金会作为汇聚社区资源、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载体,共注册登记基金会18家,其中社区基金会13家,实现12个乡镇(街道)社区基金会全覆盖;浙江省嘉善县2021年被列为浙江省社区发展基金会试点,鼓励引导辖区内爱心企业(商户)、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及政府财政资金、国有资金等为基金会捐资,全县基金会捐赠资金中85%来源于社会力量。2021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提出“北京市基金会支持北京市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要求,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及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北京多家慈善组织相继在困境儿童服务、垃圾分类、社区助老服务、可持续社区环境建设、认知障碍老人服务等方面开展资助与赋能,服务范围覆盖北京及雄安新区超10个区域。
下一步,民政部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动互联网慈善健康发展,精准高效撬动社会资源。二是鼓励发展社区基金会,引导大型基金会支持社区基金会发展。三是继续推动“五社联动"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组织实施好“五社联动"项目,并及时总结提炼,在更大范围内予以推广,利用“五社联动"这一机制,支持慈善力量在社会治理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深挖公益慈善资源,营造社会互助氛围。四是会同中央文明办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发展,发挥“双工联动"优势,更好融合志愿服务力量,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发展,创新和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三、 关于指导督促各地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
2020年10月,民政部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国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围绕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以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抓手,为基层民政补充一支年轻化、专业化、有活力、有担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把乡镇(街道)社工站打造为落实党和政府爱民惠民政策,落细民政基层服务的一线阵地。会后至今,民政部按照季度调度、半年通报、年终考核的方式,不断深化各级民政部门对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认识,确保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先后召开了4次调度会议和推进会议。从推动党政领导重视、围绕“大民政"融合发展、加强监督管理、人才培养和督导等角度,总结地方先进经验,选取优秀省份及地(市)进行交流发言,加强各地之间的借鉴和学习。目前,全国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2.1万余个,5.3万余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社工站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2021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多个文件,分别对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和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