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关于同济大学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关于报送〈交通强国建设同济大学试点实施方案〉(报批稿)的函》(同济科函〔2022〕13号)收悉。经研究,原则同意在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关键技术、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道路交通系统本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一体化出行服务与治理关键技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智慧运营关键技术、高速磁浮交通装备集成验证和综合评估平台建设、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试点。请统筹推进各项试点任务,抓紧早期任务落地,及时形成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经验借鉴。
交通运输部
2022年7月28日
交通强国建设同济大学试点任务要点
一、 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关键技术
(一)试点单位。
同济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司牵头,科技司、公路局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韧性与交通网络系统运行耦合演化机理,揭示工程韧性演化机理和自然灾害下韧性变异与演化进程,搭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协同运行仿真系统。研究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与提升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研究自然灾害与突发事故下交通系统运行状态评估与系统恢复决策技术。研发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与风险防控仿真系统与应用示范。总结形成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立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基础理论与技术,形成路网级和工程级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方法。
通过3~5年时间,形成交通系统功能损失与交通迟滞精准评估技术和灾变情况下基础设施系统恢复决策技术,完成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评估与风险防控仿真系统研发,在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中得到大规模推广。提出交通基础设施韧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二、 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
(一)试点单位。
同济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牵头,公路局、综合规划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经济成本与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技术,提出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益评价方法,开发碳排放计算和综合效益评价自动化软件或平台。研究碳积分(碳交易)制度下的出行行为精准激励技术。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协同共治的道路交通碳交易机制。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的柔性共享客运组织技术、面向交通与能源两网融合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布局和系统管理技术、交通能源替代技术及社会经济评价、低碳导向的智能网联混合车流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碳约束的货运结构及组织运行优化技术、综合交通碳排放及驱动力动态监测与反馈调控技术、绿色节能运输装备推广应用技术与政策等。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有效进展。在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监测、低碳交通运行控制技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初步成果。完成虚拟仿真集成平台升级及开发测试,在部分地区完成小范围实践应用。
通过3~5年时间,综合交通低碳化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在系统碳排放监测、低碳交通运行控制技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碳排放监控及综合调控措施方面形成系统研究成果。建成具备应用条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协同规划与政策仿真集成平台,形成一批具备推广应用价值的典型案例。
三、 道路交通系统本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一)试点单位。
同济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司、公路局牵头,科技司、运输服务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发“广域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车内外视频检测”结合的全要素运行监控装置,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高频率雷达芯片。研究交通参与者行为,构建道路运行视觉环境与驾驶行为谱系模型,研究考虑人因随机性及系统容错能力的人-车-路-管理道路交通系统设计及运行安全评价方法。研发驾驶行为引导及干预技术与装备、面向容错目标的道路交通运行安全风险控制技术与装备等。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解析“人——车——路——管理”多要素安全影响下的交通系统风险演化机理,形成本质安全的理论体系;形成“设计——管理”全尺度、“人——车——路——管理”全要素、“实时——全工况——全场景”全周期的交通安全评价定量解析方法;编写安全评价与管控规范草案,形成一定规模的应用;建设示范工程,实现示范工程运行安全水平显著高于现有道路的安全水平。
通过3~5年时间,全面构建交通安全理论体系;形成面向本质安全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与管控规范标准体系;依托示范工程,推进智慧感知、风险管控与阻断等方面专利成果的转化。
四、 一体化出行服务与治理关键技术
(一)试点单位。
同济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牵头,科技司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架构设计,基于城市出行多源数据融合,形成大数据管理平台。开展一体化出行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一站式出行全方式链提取与服务定制。研发云——网——边——端智能联动的全资源运营优化技术,形成集一站式出行服务、智能运营调度、智能停车服务以及全时监管调控等功能。研发智慧出行与服务综合平台和应用装置,建成城市智慧出行综合服务系统。研发一体化出行服务与治理典型场景应用。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完成平台顶层设计研究规划制定,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进方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功能架构和原型设计;智能出行平台的初步开发,与系统原型同步验证协调;出行产业链技术研发。
通过3~5年时间,完成智能出行平台的深入开发,并配合进行仿真系统初步运行;完成出行产业链技术的研发,并进入实际操作。完成数据智能分析工具模块集成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出行平台正式运行在注册公司之上,并开展示范运营服务。
五、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智慧运营关键技术
(一)试点单位。
同济大学。
(二)试点指导单位。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牵头,综合规划司、运输服务司以及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司局配合。
(三)试点内容。
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协同优化与站城融合规划理论方法、枢纽智能基础设施建造与智慧运维技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枢纽智慧运行控制与服务技术等,提出国际客货转运枢纽智慧服务新模式。
(四)预期成果。
通过1~2年时间,建立交通规划为先导、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的枢纽规划与站城融合理论与方法;构建多层级枢纽运输服务协同优化理论和方法;提出适应无人驾驶、电动化、网联化发展的新一代智慧枢纽信息物理架构;提出国际转运枢纽服务新模式。
通过3~5年时间,依托示范工程形成支撑站城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技术体系及运营服务模式,开发面向广泛感知、深度融合的综合大型枢纽弹性信息物理原型系统,开展基于设施装备全息感知的枢纽韧性评估方法和提升技术测试,研发枢纽多制式系统运行时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制定或修编智慧型多式联运枢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信息服务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