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385号代表建议会办意见的函
中气议字〔2022〕7号
应急管理部:
现就沙宝琴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投入加快建立农村及山区等基础设施薄弱区域重特大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议》,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我局赞同沙宝琴代表提出的“加强山区及农村等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等建议。
我局高度重视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十三五”以来,通过深入实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我局已经建成覆盖全国的68762个自动气象站,其中2021年在西藏、云南、四川、贵州等青藏高原东部边坡地带,地形复杂的偏远乡村,七个流域的重点防汛河段和防汛功能性湖泊汇水区域增补了500个自动气象站,并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典型易发区的1500个自动气象站进行了更新。但截止目前,我国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仍然不足,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千米高度观测覆盖范围仅占国土面积31%,西部地区仅有18%。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垂直观测能力不足,影响了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预见期,制约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有效发挥。
当前,我局正在积极推动修订《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动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探索建立气象灾害致灾阈值,开展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加快推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强化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发挥各类媒体在预警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定期更新防汛责任人、重点单位安全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名单,实现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对各级防汛责任人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我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规划为引领,谋划气象事业发展,并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建设规划》,作为“十四五”期间推进气象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的根本依据,围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发挥,统筹谋划中央投资重点工程项目。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和智能网格预报能力建设,提高中长期预报预测能力。包括研发分钟级快速更新预报、高分辨率模式短时预报释用等技术,发布0-24小时逐1小时滚动订正网格预报产品,逐3小时滚动更新强对流预报产品。优化气象预报业务布局、业务流程,调整省市县三级预报业务布局,基本实现产品制作、技术研发向省级集约,市县级重点开展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城镇天气预报调整到省级制作,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实现“属地化”发布。通过“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强化天气观测能力,以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消除重点区域观测盲区为目标,着重完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进一步升级完善天气雷达观测。
我局希望与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合作,强化部门间观测资料融合应用,重点提升江河流域面雨量监测精细化水平,提高局地暴雨、大风和龙卷风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中国气象局
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