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0172号(农业水利类017号)提案答复的函
致公党中央:
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治理 ,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水利部、国家林草局 , 现答复如下:
一、 关于构建淮河流域现代水利防、蓄、用工程体系
近年来 , 水利部加大工作力度 , 加强淮河防洪体系建设 , 推进 地处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山东等五省(以下简称“沿淮五省”) 行蓄洪区调整建设 , 构建淮河流域现代水利工程体系。 一是推进行蓄洪区调整建设。 2013年 ,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进一步治理淮河实施方案》 , 提出38项治淮工程 , 推动 淮河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和滩区居民迁建 。 截至 目前 , 江苏省黄墩湖滞洪区调整建设等工程已基本完成 ,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 滩区已累计完成38.3万人迁建 , 其中河南省6.1万 人 、安徽省29.2万 人 、江苏省3万人。 二是 加强 流域易涝洼地治理。 严格落实《淮河流域综合规划 ( 2012 —— 203 0年 ) 》 , 实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 截 至 目前 , 安徽省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等工程已完成 , 河南省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等项目正在推进。 三是 大力 实施河湖连通工程。 2021年, 印发《 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 》 , 以省域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以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以调蓄工程为节点,支持省级水网和 河湖连通工程建设 ,巩固提升 沿淮五省 调蓄和排洪水平。
下一步 , 水利部 将 采取务实举措 , 推动 构建淮河流域现代水利防、蓄、用工程体系 ,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加强调研指导。 深入开展行蓄洪区管理、干支流生产圩整治等工作调查研究 , 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 推动改善行蓄洪区和干支流滩区人、水、地关系。 二 是开展规划修编。 加快推进新一轮流域防洪规划修编 , 因地制宜科学设置排涝标准 , 推动沿淮五省水利 事业 高质量发展。 三 是推进项目建设。 加强工作调度,推进 沿淮五省水网工程和重点平原易涝洼地治理项目建设 ,提升其 对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
二、 关于实施农业 产业 提升工程 ,发挥巨大的农业潜力
近年来 , 我部会同水利部等部门 , 积极推动沿淮五省发挥区域和自然优势 ,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 —— 202 1 年 , 中央 财政安排720.68亿元支持 沿淮五省 建成 高标准农田 7356.1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 农田1988.5 万亩 , 推动 淮河流域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提升。 二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 2016年以来 , 中央 财政 安排78.76亿元支持淮河流域431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 有效提升了灌溉排水保障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 支持沿淮五省建设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 , 2021年沿淮五省粮食种植面积54825万亩 , 比2020年 增加281万亩。2022年先后两次向沿淮五省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50余亿元 , 有力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 四是 积极发展适应性产业 。 支持沿淮五省 在 行蓄洪区调整优化种养殖结构 , 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产业 , 合理安排生产岔口 , 推广水生蔬菜种植、渔鸭鹅立体养殖、稻渔综合养殖等 模式 , 促进 行蓄洪区农民稳产增收。
下一步 , 我部将会同水利部等部门 , 聚焦淮河流域农业基础设施短板 ,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 为农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一是 持续加强高 标准农田建设。 落实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大力推进沿淮五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护。 加大 淮河流域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力度 , 全面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 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责任、业主运行维护责任 , 促进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 三是 完善生产扶持 政策 。 稳定并强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 加快建立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稳定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 四是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指导行蓄洪区优先发展避灾减灾产业项目 , 完善农业减灾防灾预案 , 强化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工作 , 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三、 关于 延长农业产业链, 建 立 中国绿色食品基地
近年来 , 我部聚集资源、聚合力量 , 强化措施 、加大力度 , 支持淮河流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 推进 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建设 。 一是 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 基地建设。 支持沿淮五省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62个 , 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9682个 , 提升 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能力。 二 是 促进 农产品加工业 高质量发展 。 2018年以来 , 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 , 支持沿淮五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 产业 园30个 , 建设以粮油、水产、畜禽等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250 多 个 , 打造湖北禽蛋、河南怀药、安徽小龙虾等产业集群 25 个 , 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 加工 、冷链物流体系等项目建设, 有力 提升 淮河流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水平 。 三 是 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 支持沿淮五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 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地理标志农产品971个。
下一步 , 我部将 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深入推进淮河流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 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 围绕市场需求 ,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按照 农业 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合理安排生产经营 , 建设 优质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加快品牌培育。 落实《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 2022 —— 2025年 ) 》 , 继续支持沿淮五省培育一批具有产业优势领先、市场空间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 三是 打造 全产业链。 支持沿淮五省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 健全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和市场体系 , 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
四、 关于 全面 构建淮河流域生态屏障体 系
近年来 , 我部配合国家林草局 , 强化政策 保障 、采取有力措施 , 推进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 加快 构建淮河流域生态屏障体 系 。 一是 开展 造林绿化。 近 5 年来 , 支持沿淮五省开展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生态廊道等造林 工程,完成任务 6411.5万亩。2021 —— 2022年中央 财政 安排8.5亿元 , 支持河南省南阳市、安徽省池州市、湖北省咸宁市、山东省 济宁市和 潍坊市等地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 示范带动淮河流域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湿地保护。 2021年, 制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湿地 保护约谈暂定办法》 , 压实地方政府湿地保护主体责任 ,目前已实现 对淮河流域的10处国际重要湿地、9处国家重要湿地、223处国家湿地公园疑似问题卫片判读全覆盖 , 督导相关省份 开展 核查整改 ,淮河流域内湿地保护体系已基本建立 。 三是加快森林城市建设。 2018年,印发 《 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 》 , 积极推进各地稳步开展 城市创建 。截至目前 , 沿淮五省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62个 , 49个城市正在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