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042号建议的答复
工信建议〔2022〕165号
魏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光纤入户依法治理、助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议收悉,经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答复如下:
光纤网络是重要的宽带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我部高度重视和持续推进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各方强化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助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一、 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印发《“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并制定相关发展目标及举措,有效推进网络提速提质,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组织开展“百城千兆”建设工程,明确到2023年建成100个千兆城市,支持地方和基础电信企业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双千兆”示范园区等,推动发挥“双千兆”网络在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信息消费和助力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作用。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9个城市已建成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二是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网信办等15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住宅和社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投入力度,实现光纤宽带与5G等高速无线网络覆盖,并鼓励开展光纤到房间、光纤到桌面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已启动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先行,推动住宅户内网络高品质发展,助力智慧社会发展。
二、 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推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为推动解决小区宽带建设难、接入难问题,我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出台《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公共建筑光纤宽带接入工程技术标准》等光纤到户系列国家标准,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的通知》,明确新建住宅小区、办公楼、公共建筑等各类民用建筑同步配套建设光纤通信设施的要求,通过制定实施国家标准推进新建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建设工作,切实保障用户自由选择权。
为推动标准落地实施,我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了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新建住宅小区光纤到户标准执行情况检查,督促相关单位对不符合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的项目进行整改。积极总结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做法,通过典型示范、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促进和带动其他区域光纤到户工作,进一步推动各方统一思想认识、推动标准落实。
此外,我部还指导各地通信管理局与地方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强化协同,推动将新建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相关要求嵌入地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目前通信行业已入驻全国95%以上地市的政务大厅。各通信管理局结合实际,通过设置地市办事机构、组建专业队伍、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和程序等方式形成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有力支撑了光纤网络与住宅小区、办公楼等民用建筑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目前全国新建住宅小区已基本实现光纤到户标准建设。
三、 加强法律研究与实践,保驾护航行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是保障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光纤到户的工作推进主要是通过国家标准尤其是强制性标准条文加以明确、多部门联合推动实施的。关于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标准化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从实施情况看,光纤到户标准对于推动新建小区宽带网络建设是有效的。对于老旧小区的宽带化改造,由于涉及资金筹措、意愿征询、计划安排等,在全国范围内参照光纤到户标准实现仍有一定难度。
除组织全国范围内跨部门联合检查外,我部也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和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为光纤网络等电信设施建设工作提供了相关法律依据。对群众反映的宽带接入不合理现象,地方通信管理局也积极组织核查,并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要求整改。
此外,《电信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我部正在积极推进立法工作。《电信法》出台将进一步强化光纤入户等相关问题的治理成效,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
我部赞同您提出的以法律形式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明确规定的建议。下一步,将联合有关部门持续推动相关工作:一是继续做好《电信法》等相关法律立法工作,推动加大光纤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政策保障力度;二是持续推动落实“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做好“百城千兆”建设工程,引导地方加大对光纤网络支持力度;三是指导各地通信管理局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作,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完善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光纤到户标准落地实施。
感谢您对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 010-68206166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