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环发[2003]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中科院有关研究所(院):
近年来,互花米草、水葫芦、紫茎泽兰、薇甘菊、湿地松粉蚧等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已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经过研究,制订了《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现予发布。
二00三年一月十日
附件: 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学 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异名:解放草、破坏草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mm,排成伞房状,总苞片3-4层,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
原产地:中美洲、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部)、台湾、垂直分布上限为2500m。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云南南部发现,可能经缅甸传入。在其发生区常形成单种优群落,排挤本地植物,影响天然林的恢复;侵入经济林地和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业。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高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根部效果较差。
2、薇甘菊
学 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茎细长,匍匐或攀授,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头状花序。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其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产地:中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
中国分布现状:现广泛分布于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过产生化感物质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对6-8m以下林木,尤其对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风景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可造成成片树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灾难性后果。该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国内外正在开展化学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3、空心莲子草
学 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英文名:Alligator Weed
中文异名:水花生、喜旱莲子草
分类地位:苋科 Amaranthaceae
鉴别特征:水生型植株无根毛,茎长达1.5-2.5m;陆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径达1cm左右的肉质贮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茎秆坚实,节间最长15cm,直径3-5mm,髓腔较小。叶对生,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具长1.5-3cm的总梗。花白色或略带粉红,雄蕊5。
生物学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茎节行营养繁殖;旱地型肉质贮藏根受刺激时可产生不定芽。生长高峰期每天可生长2-4cm。花期5-10月,常不结实。
原产地:南美洲;世界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几乎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天津近年也发现归化植物。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岛屿出现,50年代作猪饲料推广栽培,此后逸生导致草灾,表现在:(1)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2)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3)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4)在农田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5)田间沟渠大量繁殖,影响农田排灌;(6)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7)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产南美的专食性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较好,但对陆生型的效果不佳。(2)机械、人工防除适用于密度较小或新入侵的种群。(3)用草甘膦、农达、水花生净等除草剂作化学防除,短期内对地上部分有效。
4、豚草
学 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 Bitterweed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鉴别特征:高1m以下,茎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一至二回羽裂,边缘具小裂片状齿。雄花序总苞碟形,排成总状,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叶腋。
生物学特性:一年生草本,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豚草种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极强。
原产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区归化。
中国分布现状: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约15个省、直辖市。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发现于杭州,为一种恶性杂草,其危害性表现在:(1)花粉是人类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农田,导致作物减产;(3)释放多种化感物质,对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达松、虎威、克芜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长;(3)用紫穗槐、沙棘等进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5、毒麦
学 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类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鉴别特征:茎丛生,高20-120cm。叶线状披针形,长6-40cm,宽3-13cm。穗狭,长5-40cm,主轴波状曲折,两侧沟状,具8-19个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个花。第二颖具5-9脉;芒长7-15mm。颖果长椭圆形,长4-6mm,绿而具紫褐晕。